01、婚姻满意度调查
最近,有一条关于婚姻满意度的调查结果引起了关注。
根据社科院调查显示,婚姻里夫妻双方的满意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别,总体表现为男性满意度高于女性。
男人享受结婚带来的一切,女人却发现自己的婚后生活并不令人满意。
对于这一结论,很多人看了以后非常感叹。
有人说,结婚后的日子和想象中真的有差距。他不想操心的事,女人都得想着。柴米油盐天天都要面对,累了一天还要干很多家务活。
有人说,男人觉得女人难取悦,但男人在婚姻里的满意度高是因为牺牲了女性在婚姻里的体验,把很多义务推给了女人。
婚姻这件事,男人得到了满足感,女人感到了失望。
那么,婚姻究竟在哪一刻让两个人的感受产生了分歧呢?
02、委屈的感觉
幸福指南针情感专家和一位已婚咨询者聊天中说起了夫妻俩发生的一次小争吵。周末的时候,累了一周的女咨询者打算晚点打扫卫生。出门回来的丈夫,却对她发脾气,说她周末在家有时间也不打扫一下,家里乱糟糟的。
她为自己辩解了几句。
丈夫却说:“同事老婆也上班,她一回家就打扫,她怎么不累呢?”
她难过地想,为什么我之前做的那么多家务,他突然一下子都忘记了呢?
女人的婚后生活,总会在不经意间有种委屈感。
常常是女人做了很多事,被男人认为是理所应当。丈夫唯独对她没有做好的部分,大加指责。
她做了99次家务,丈夫没有记住,就偏偏记住了她没做的那一次。
就像日剧里《最完美的离婚》里,妻子辛苦地做完家务,她却悲哀地发现丈夫已经习以为常,无动于衷。
一餐一饭,整理打扫,丈夫只是被动享受她的付出。
她的付出没有得到他的回应,两个人的生活变成了冷冰冰的关系。
亲近的人,不能随便对待。
对妻子的付出,要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有发自内心的感谢。
03、失衡的付出
女人,是为家里多付出的一方。
婚姻,不只是合作挣钱、分工养娃这么简单。
钱我能挣,车我会开,娃我能带,女人更看重的,是情绪价值。
但大部分男人延续了父辈作派,能搭把手洗个碗、接个娃的已经是不错的了。
沟通交流?有啥好说的?
情绪价值?那是啥玩意?
不懂,也不想懂。
其次是现实婚姻里,太多男人在岁月静好,女人却在负重前行。
讲个真实的案例:
一男性朋友,朋友圈公认的好男人,生平无所好,唯一喜茶道。
他平时很少应酬喝酒,喜欢在家研究茶器,紫砂壶青花瓷麒麟盏,大师手作收藏了一面墙,后来又迷上了自己烧。
每逢周末,呼朋唤友,制汤造华,好不风雅。
前段时间老婆出了车祸,颈椎腰椎受伤,胫骨骨折,至少要卧床三个月。
丈母娘考虑他工作忙,照顾不过来,提出把女儿接回娘家照料,他随时能带孩子过去,不用太辛苦。
考虑到现实情况,这个方案确实能一解燃眉之急。
不成想,一个多月之后,他活成了《甲方乙方》里被送到老舅家的尤老板。
胡子拉渣,形容憔悴,四目无光。
《甲方乙方》尤老板早上六点半要起床给刚上一年级的女儿做早饭,还要帮忙扎辫子。
今天升旗要穿校服,明天录像要穿班服,后天舞蹈班表演要穿白色连裤袜。英语要听写,语文要签字。数学作业要全程陪着,因为大部分字不认识。每周一张手抄报要家长协助完成,偶尔还要做个PPT。两个家长群轮番@:安全提醒记得阅读,平台学习及时完成。晚饭点了一周外卖,女儿不干了,非要吃家里的饭。他手忙脚乱,油瓶盐罐不知放哪,烤箱蒸箱不会用,一天打电话问老婆800遍。小区业委会换届需要签字,车位到期需要续费,网络故障要报修处理。孩子钢琴比赛要交白底照片,办旅行签证要去教务处开在读证明。周末要接送女儿去两个兴趣班,时不时还要参加幼儿园好朋友的生日宴。
头上顶个鸡窝,家里像个猪窝。茶友们来电话,他差点哭了:“我连喝水的空都没有,还特么喝茶?”
听他讲完这话,我快要笑死了。
不养娃不知屎尿屁,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不离开老婆过过,不知道自己屁也不会。
他哭丧着脸说:“真的,太累了,我从来不知道家里有这么多事要干。”
呵呵,那可不是嘛。
三餐一宿有老婆操持,窗明几净有老婆打理,孩子乖巧有老婆教育。
您只负责甩着两只爪子,围炉品茗,看雪听雨,谈古论今。
当然妙趣横生啊。
当然岁月静好啊。
他的岁月静好,是他老婆负重前行换来的。
他自己,最多收拾一下茶叶渣子,在外人看来,都是有爱顾家的好男人了。
毕竟,还有那么多岁(闲)月(得)静(蛋)好(疼)的男人,静好着静好着,就拐个弯出轨去了,回头理直气壮:你让我没有激情了。
呵呵呵呵。
04、一如既往的爱
婚姻对于女性来说坏处实在罄竹难书,那为什么一代一代的女性仍要争先恐后地结婚?
这个问题,可能像有些人所说,是社会环境在给予女性压力。
但是就我个人的理解来讲,其实婚姻不是非黑即白,很多事情也并非界限明显。因为婚姻中有一个最大的变量,就是双方的感情。
很多人结婚的时候,都说自己嫁给了爱情。
一旦投入感情,所有的衡量标尺都会失效。
除非最开始,在决定走进婚姻时,就以合伙人的身份来互相考核,并设定明确的标准来度量彼此。男方能提供什么?是否稳妥长远?女方需要付出什么?投入和收益相对比是否划算?
但是对多数人来说,婚姻不是合伙人制度,女性一般不是奔着效益最大化去结婚的。
我相信很多人是因为感情而选择结婚,感情意味着不计后果的付出,意味着没有权衡得与失的动力,婚姻的投入主体并非经济学意义上的理性人,甚至还相当冲动。
托马斯·哈代在《隐形的裘德》里面借主人公之语,认为婚姻就是一种冲动的结果,是男女双方因为几个月的欢愉,投入长久的年华和光阴,这期间消耗掉青春,消耗掉活力和光彩。
婚姻也像一场欺骗,千好万好的一对情侣,因为怀着美好的向往、想要长相厮守才走进婚姻,但是接下来却是一地鸡毛,要应对琐碎不堪的家常事。
即使婚姻是合伙人制度,那么以泱泱人口的数量,其中80%的人恐怕并不能做好这项合伙事业,也无法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更何况很多人都是半是犹疑半是好奇地走进这扇门的,这就别提什么算计和利益了。
所以无论婚姻是基于感情还是基于利益的选择结果,都未必能朝着先前预料的方向发展。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两个相爱的人会发现自己遗忘了爱的感觉。
近几年媒体对“恐婚”事业的推进贡献很大,也不算什么夸张的说法。不过婚体传播的这些信息,也是基于现实。
之前在一个公司工作的时候,听同事们说,有一个已婚男同事常年晚上守在办公室,倒也不是加班,而是打游戏。
要知道那个公司是不会要求加班的。但是这位同事就是坚持了若干年,一直孜孜不倦地留守到深夜。
听说这件事的时候有点诧异,是否他会对妻子说自己要在公司加班要晚回去什么的。
而那公司薪水很低,这样长年加班而又工资低,很难想象他妻子究竟有多贤惠,总是独自在家里忙碌。
那时也经常看到路边停靠的车里,有中年男人在玩手机。会好奇这些人为什么不回家呢?妻子应该在等着他吧?
这些场景,常年萦绕在心里,构成了“不回家的男人”这个群体的画像。与此同时,在家做好饭等丈夫回来、独自哄孩子孝顺公婆、独自接送孩子的妻子的画像,也若隐若现。她们成为那些“不回家的男人”背后的女人。
在这种认识之外,我也知道很多婚姻中,男性做家务、带孩子、默默付出。
婚姻延续了几千年,也许不是一下子能撕裂和改变的,但是随着人们认识的改变,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前提是,在仇视的情绪蔓延之前。
曾有人吐槽:结婚的那一刻,似乎就是女人最幸福的那一刻。结婚后的日子,满意度时刻都在下降。
进入婚姻的人,才知道原来有那么多事,让人烦恼。
但婚姻不该带走女人的满足感。男人不能以为娶到女人的那一刻,就完成了爱情里要做的所有事。
结婚应该成为幸福的起点,不该成为终点。
愿你,也有一份越过越好的爱情。